千什么万什么成语(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

明亮亮的珍珠 950次浏览

最佳答案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是两个经典的成语。这两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人们远距离通讯的手段和方式,同时也展示出了人们传递感情和信息的...

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是两个经典的成语。这两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人们远距离通讯的手段和方式,同时也展示出了人们传递感情和信息的意愿与坚定。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两个成语的来源、意义和代表的文化内涵。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指千里送来一根鹅毛,形容微薄之情。这个成语来源于《淮南子》中的一则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举行射箭比赛,参赛者必须击落百步外的鸿雁方可入围。当时秦国的射手蒙恬击落了一只楚国的雁,把两根鹅毛插在箭上丢给了楚国的守卫。楚守卫得到箭及鹅毛,感叹蒙恬之厉害而退出比赛,后来楚国的国君也听闻此事,送了千里之外的蒙恬一只雁以示敬意。蒙恬得到后发现雁身上有一根鹅毛,知道是楚国送的,大为感动。自此之后蒙恬每次出征都带上一根鹅毛,以此表达自己对楚国的感激之情。后来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微薄的感情。

万里寄书

万里寄书,指在万里之外通过书信往来互通消息,传递情意。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中的一段故事。公元111年,东汉宦官孙夫人在吏部尚书公孙述的护送下奔走于京城与太原之间。在临行前,公孙述将自己的兄弟公孙贺交付孙夫人保管,要求孙夫人尽快把他们送到太原,并让他们相认。可是孙夫人行至半路时,由于一干人等的拖延、内讧和义结金兰的难以割舍,公孙贺陪伴孙夫人倒在一起。孙夫人最后感叹:“不可得见公孙述言之心,则书之于妾。”于是孙夫人让卫士把自己的衣服撕成薄片,然后写下心愿,把衣片卷成小卷,齐发给卫士,遣之回太原。卫士接到孙夫人的这个请求后,遍地村落的派小卷传递信息,万里之外,终于找到了公孙夫人的家属公孙贺。后世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书信传情的方式和各类障碍下的沟通困难,表达了人们对信物、书信、距离和情感之间的复杂纠葛。

千什么万什么成语(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

成语的意义与文化内涵

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两个成语虽然来源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人们远距离通讯的手段和方式,同时也展示出了人们传递感情和信息的意愿与坚定。这个成语集文学、传媒、经济、宗教、哲学和民俗于一身,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鲜明体现。成语中蕴藏的逻辑思考方式、文化内涵、优美形态,及其深刻的思想印记和人类共性思想,都使其在多个层面上得到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千里送鹅毛和万里寄书成语富有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词藻读者、书法家的最爱,也是国学生和文化爱好者的必修课。这两个成语后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如餐饮、电商、旅游、文艺、音乐等。同时也无疑它们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喜爱、学习和传承。

千什么万什么成语(千里送鹅毛,万里寄书)